嘉兴银行人事“地震”,业绩承压下女行长临危受命
【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王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高层人事地震,正在这家资产规模逼近2000亿元的浙江地方性银行上演。
9月24日,嘉兴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同意林斌辞去嘉兴市人大代表职务的请求。此前7月末,根据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的任命公告,林斌同时被免去嘉兴银行党委书记、委员职务;同时,刘玉伟出任嘉兴市纪委监委驻嘉兴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其此前担任嘉兴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而在嘉兴银行不久前的半年度工作会议上,原董事长林斌还主持了半年度工作会议,仅十天后,突然离任。
更令市场意外的是,接任法定代表人的并非新任董事长,而是今年3月刚从副行长转正、履职仅半年的女行长王芳——这一打破商业银行常规治理结构的非常规安排,在城商行序列中极为罕见。
这场人事巨变的背景,是嘉兴银行正面临成立近30年来最严峻的经营考验。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利润同比暴跌25.58%,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34%,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展开全文
从政府机关转战金融界的林斌,用四年时间将这家城商行资产规模从千亿推向近2000亿,却最终在业绩承压的关键节点选择离开。接棒的王芳同样带着浓厚的“政转企”色彩,这位曾任海盐县委组织部长的女性银行家,能否在净利润腰斩、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下力挽狂澜,成为区域金融圈关注的焦点。
突然离场:从半年会到辞职仅十天
2025年8月初,嘉兴银行对外披露的一则公告在区域金融圈引发震荡。该行董事会宣布,经7月31日董事会会议审议,董事长林斌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申请,即日起卸任董事长职务。这一人事变动的突然性令市场意外——就在十天前的7月21日,林斌还以董事长身份主持了该行半年度工作会议,并在会上系统阐述下半年经营策略。
在会议上,林斌曾坦言银行面临复杂的经营环境,但强调已“稳住发展基本盘”,并提出“稳效益、稳规模、稳质量、强队伍”的经营主基调,明确要推进科创金融特色银行转型战略。从公开表态到突然离职,前后不足两周的时间跨度,凸显这次人事调整的非常规性质。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2岁的林斌尚未达到退休年龄。9月下旬,嘉兴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公告显示,林斌同时辞去嘉兴市人大代表职务,彻底淡出公共视野。这位曾经的地方金融机构掌舵者,其突然离场背后的深层原因,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林斌的职业履历颇具特色。这位1973年出生的浙江丽水人,早年在青田县教育系统工作,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等职,2001年转入政府机关,在丽水市纪委、市委办、市政府办等部门历练多年。2008年11月,35岁的林斌完成职业转型,从体制内进入浦发银行温州分行,此后在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浦发银行杭州分行等机构积累了十余年商业银行经验。2019年8月加盟嘉兴银行后,林斌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从行长晋升为董事长,展现出较强的管理能力。
在其担任董事长的四年间,嘉兴银行资产规模实现快速扩张。2020年该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此后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至2025年6月末已达1971.70亿元,距离2000亿元关口仅一步之遥。盈利表现也曾可圈可点:2021年至2023年,该行净利润增幅均超过20%,其中2021年增速更是高达30.29%。这些数据曾被视作林斌执掌期间的重要业绩。
非常规安排:女行长破格成为法定代表人
林斌离任后的人事安排同样打破常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2025年8月29日,嘉兴银行法定代表人由林斌变更为王芳。这位1975年出生、今年50岁的女性银行家,在今年3月才正式获批行长任职资格,从副行长转正距今仅半年时间。
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由董事长担任法定代表人几乎是不成文的惯例,这一安排体现了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的最终领导责任。行长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案例极为罕见,通常只出现在董事长空缺且代理期较长的特殊情况。嘉兴银行的这一安排,既反映出董事长人选尚未确定的现实,也显示出监管层和股东对王芳履职能力的高度认可。
王芳的职业经历同样具有鲜明的“政转企”特征。这位拥有硕士学位的会计师,1996年参加工作后,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海宁市支行、原嘉兴银监分局海宁办事处等金融监管机构任职,随后进入地方政府工作序列,担任过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海宁市商务局局长、海盐县县委组织部长等重要职务。这段经历使其对区域经济和产业金融有着深刻理解。
2023年9月,48岁的王芳完成从政到企的跨越,加盟嘉兴银行担任党委副书记。两个月后出任副行长,2024年1月进入董事会。短短一年半时间内,王芳完成了从副行长到行长再到法定代表人的"三级跳",晋升速度之快在城商行序列中并不多见。这一方面说明其个人能力得到充分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嘉兴银行在特殊时期对稳定经营局面的迫切需求。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女性高管在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中担任“一把手”的案例正在增多,这既是金融行业专业化发展的体现,也是人才选拔机制更加注重实绩的结果。王芳能否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稳住局面、带领嘉兴银行走出困境,将是对其领导力的重大考验。
业绩警讯:利润腰斩背后的多重压力
嘉兴银行高层突然更迭的直接背景,是该行经营业绩的急剧恶化。财务数据显示,该行盈利能力自2024年起显著下滑,2025年上半年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暴露出多重经营压力。
2024年,嘉兴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9.24亿元、净利润13.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2%和3.11%,较前几年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率大幅放缓。与此同时,资产质量指标开始亮起黄灯:不良贷款率升至1.01%,创下近五年新高;拨备覆盖率降至445.07%,为近五年最低水平。虽然这些指标仍处于监管合规范围,但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进入2025年,情况进一步恶化。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0.82亿元、净利润7.1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23%和25.58%。净利润近四分之一的跌幅,在地方城商行中属于较大幅度波动。更令人警觉的是,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4.78亿元,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34%,资产质量压力显著加大。
这一业绩表现与该行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截至2025年6月末,嘉兴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07%,贷款总额1104.55亿元,存款总额1340.37亿元,增速均维持在7.5%左右。"规模增、效益降"的经营困境,反映出当前地方性银行面临的共性难题。
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至金融领域,净息差持续收窄挤压银行盈利空间;中观层面,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企业融资需求与还款能力均受到影响;微观层面,作为深耕本地的城商行,嘉兴银行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嘉兴银行正在推进科创金融特色银行转型,这一战略方向虽然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但科创企业融资的高风险特征、较长回报周期,也对银行风控能力、资本充足度提出更高要求。在转型阵痛期出现业绩波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属正常现象。
嘉兴银行成立于1997年,前身为嘉兴城市合作银行,由当地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而成,是嘉兴市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近30年发展,该行已在湖州、绍兴、金华、温州设立四家异地分行,并在浙江浦江、安徽歙县发起设立两家村镇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然而,在城商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规模适中、未能上市的嘉兴银行面临资本补充渠道受限、人才吸引力不足、科技投入相对滞后等多重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发挥特色、稳健经营,是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现实课题。
目前,嘉兴银行新任董事长人选尚未对外公布。在金融监管趋严、经营环境复杂的背景下,地方性银行高层配备的稳定性与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期待,新的领导班子能够尽快到位,带领这家近2000亿资产规模的城商行走出困境,重回稳健发展轨道。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嘉兴银行的案例折射出当前地方性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共性困境。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如何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竞争力,这些都是中小银行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在这个意义上,嘉兴银行高层更迭及其后续经营走向,值得整个行业持续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