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时,在农村有种潮流叫“的确良”,为何现在不流行了?
记得小的时候还听过这样的顺口溜,“天边的太阳亮堂堂呀!姑娘穿的是的确良呀!头上摸的是洗头膏呀!嘴里嚼的是泡泡糖呀!”
洗头膏我们现在都叫洗发水,岁数大的人去买有时候还叫洗头膏,除了洗头膏外,“泡泡糖”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之一。
当时国内年轻人估计看外国人嚼口香糖特别羡慕,有厂家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了泡泡糖,风靡全国,对于八零后九零后而言,没有吃过“大大”泡泡糖的童年都是不完整的。
洗头膏和泡泡糖都能够理解,一个是洗浴用品,另一个是零食,而“的确良”估计现在的年轻人会有些难以理解。
当时南方人喜欢叫“的确靓”,北方喜欢叫“的确凉”,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的确良”,当时音译过来的时候,就翻译成“的确良”了。
这是一种布料,一种在上个世纪下半叶风靡全国的布料,这种布料刚开始并不是在农村流行,而是先在城市流行起来,等到城市这股风过去了,才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流行起来。
说起来,这是一个物质紧缺时代的悲剧,最可怕的是,现在还有人说,以前的的确良布料结实,现在的服装质量差的很,洗几次就缩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要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能吃饱饭,全国号召种植粮食,减少棉花种植,导致棉花产量大幅减少,随后国家实施棉布按照计划供应的统购统销政策。
展开全文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买布不仅要有钱,还要有布票,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棉花供应不上,另一方面轻纺企业生产力不足。
按照当时的布票限额,估计一个人一年只能穿一套新衣服,而且当时生产出来的土布质量也不好,不抗磨,不抗撕,非常不结实,因此,那个年代的衣服普遍打补丁。
为了防止袖头被磨损,还会有保护袖头的“套袖”流行,我读初中的时候,班级女同学清一色的带套袖,跟进了工厂一样。
面对老百姓穿衣苦难的情况,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小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周总理的睡衣》,就讲了周总理的睡衣也是打了许多补丁的,他怎能不知当时老百姓的穿衣情况。
“的确良”是化纤的一种,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当时国际刚刚开始流行,到六十年代的时候,的确良开始在我国小批量生产,一经上市,就得到老百姓的疯狂抢购。
这种面料有一个最大的有点就是不易起皱、耐穿、容易造形,穿起来特别有型,厂家将的确良拿来做衬衫,那简直就是精神小伙奥利给,因此,当时广东人都叫它“的确靓”。
当时只要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出去相亲都倍有面,简直就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有的人家买不起的确良,怎么办?就用的确良做一个假领子,这样穿出去也精神。
由于产量少,质量好,特别抗穿(不用打补丁了),尽管刚开始价格有点贵,但是有一点是有钱人所无法抵挡的,那就是购买的确良不用全额布票,家里没有充足的布票,也可以买的确良。
当然至少在七十年代以前,的确良也只是城里人的能够穿得上的,而且是局限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其他城市的人想要买的确良得到大城市去买,比如有同学说,当时单位要是有人要到大城市出差,整个单位人都给他端茶倒水的巴结他,就指着他从大城市买的确良回来。
一直到七十年代后,农村人才能穿得起的确良,因为从七十年代后,国家决定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生产的确良已经不是什么难题。
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一方面是棉花产量年年增高,另一方面是化纤产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纺织品市场已经有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
的确良这种布料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密不透风,跟一块塑料布一样,夏天穿起来并不两块,等到冬天的时候,由于不保暖,其实穿上也不御寒,所以,城里人很快就抛弃了。
好多城市人开始把不穿的的确良送给在乡下的农村人穿,那当时大包小包送到农村的时候,才感觉是有两个城里亲戚,是真好!
当然,当时的确良价格开始下降,一尺只要几毛钱,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的确良市场下沉,而的确良最适合农村人干农活时候穿,不易磨损,管它凉快不凉快。
要是不干活的时候,在哪都凉快,在地里干上活了,爆日下穿什么都不凉快,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写照。所以,在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曾经是风靡一时。
为什么现在不流行了呢?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更强调舒适性,棉制品舒服;另一方面,的确良虽然不在了,但是化纤棉织品从未离开,可以说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很多布料中都含有一定的化纤成分,为的就是塑形。
简单来说,化纤成分负责美,棉花成分负责舒服,就是一个比例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