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重塑央行职能?| 推荐
【摘要】本文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角度:CBDC的大规模推广能否解决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避免的挤兑与其他风险?一方面,数字货币与加密技术给数字人民币、数字美元提供了技术落实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数字货币可能造成的破坏式创新,以及其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挤出效应。
▲ 图片来源:thefintechtimes.com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央行职能改革讨论
传统意义上,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通过管控“失业率”与“通胀率”,以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鉴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影响,诸多西方学者尝试思考央行职能的革新与扩充。其研究导向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 对于宏观政策的审慎选择与考虑。2. 央行是否有必要纳入金融性指标,诸如股票综合指数或房价,作为额外管控目标。3. 政府是否应介入央行的政策制定。换言之,西方长期以来对央行“透明度”与“独立性(独立于政治周期)”的追求是否是必要的。
然而,上述西方学界的讨论缺乏对央行本身职能革新的讨论,CBDC引入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既然CBDC的存在给予了货币发行方对资金流动的更强控制,央行能否直接与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上进行竞争?换言之,若不考虑商业银行,央行与CBDC能否达到资本与存款市场的均衡与有效配置?
一般来说,CBDC可以用两种方式直接连接消费者或企业。第一种是代币制,即数字化的纸质人民币,目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CBDC试点接近这种方式。从民众感知上来讲,这与电子支付的体验没有本质区别。第二种是直接央行开户,理想状态下,个人及公司法人在央行拥有指定账户,取款等行为不再依赖商业银行这一中间介质。这种开户制度的温和表达是,CBDC给予商业银行特定权限,允许消费者依然在商业银行开设账户,但账户分别归属不同银行在央行的储备账户。目前对不同开户形式的理论研究暂未明朗。但金融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政府及央行财政、货币政策的创新,且这种创新可能导致保守主义者的理性批判。
二、CBDC能否解决传统商业银行的挤兑与其他风险?
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可有效降低挤兑事件与系统性危机对其的影响。简言之,在计算净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后,银行根据自身状况配置超额准备金与流动性资产,再配合同行拆借等业务,可尽可能降低其风险。但由于信用货币与盈利模式的天然性缺陷,这种权衡始终是充满争议的。同时,由于不对称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信贷配给与均衡利率的计算很难达到最优。从理论层面与历史归因上讲,以利润最大化与“看不见的手”作为信贷、存款市场的主要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正外部性,这也是中国国有银行追求社会效益的原因。
然而,在CBDC规模化发行的基础上,银行挤兑事件的影响有望大幅度降低,理由如下:首先,银行挤兑事件的本质是流动性问题造成的提款兑现困难,在简易模型中,消费者根据纳什均衡和理性假设推断得出,尽早取出存款是符合自身利益的。然而,CBDC条件下的金融体系可以解决因滞后性造成的流动性问题,以提高货币运转效率。第二,诸如期望构筑(expectation formation)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可以在CBDC体系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数字加密和技术展望为基础的合约形式能更加广泛地影响信用货币。最后,在CBDC广泛发行的加持下,央行可将其职责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 弱化传统货币政策,转而通过CBDC与民众的直接联结,更优地制定诸如期望构筑等非传统政策。2. 存款账户的整体风险控制,以主导地位分配和监管信贷市场的资金流动。3. 以加密货币的便利解决流动性问题。4. 弱化长期投资,赋权投资银行,着重短期活期存款。5. 央行数字货币的维护与发行。
综上所述,一种以央行主导、CBDC作为技术手段的并列式发展模式有望存在,在不破坏本身分配大致格局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挤兑和流动性问题造成的危机风险,并以一种严格高效的形式进行信贷市场的分配。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节点,目前的技术积累和具体算法操作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中。换言之,我们假设技术的迭代是平滑的,商用化及可操作性满足大量发行的前提假设。最后,本文的思考是对CBDC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一次探索,缺少实证数据的佐证及较为严格的理论证明。
文 | 王逸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