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百里弦歌片区改造提升方案出炉
现存县署遗迹:
芗城百里弦歌片区改造提升方案出炉
■恢复“清漳首邑”和“百里弦歌”两座牌坊 ■打造集文创商业、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文化互动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
本报讯(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陈剑年 文/供图)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备受关注的百里弦歌片区改造提升方案日前正式出炉。我市将重点对该片区的历史文化节点景观、建筑立面及背街小巷(含百里弦歌、三湘江、管仔头三段街巷,其中百里弦歌街巷长度约470米)进行改造提升。目前项目已完成土地征迁签约15宗,部分建筑进入拆除阶段。
百里弦歌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位于漳州古城西侧,与侨村紧邻,南侧为闽南师范大学、北侧为漳州市医院,是我市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改造中,我市将着力优化交通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更新片区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原址保护龙溪知县陈世仪功德碑,并沿功德碑主中轴恢复“清漳首邑”和“百里弦歌”两座牌坊,同时对榕树广场及西侧闽南传统建筑进行整治修缮和提升,对漳州二中旧校门周边违章搭盖及破坏风貌的构筑物进行拆除,并对二中旧校门和围墙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凸显历史风貌。
同时,我市将结合片区开发,通过把自来水公司改造为水厂文创园(文化设施用地)、对闽南师大教师宿舍楼及其他小区进行修缮改造等举措,打通百里弦歌与三湘江,并引入文创、文化、艺术、服务等多功能业态,以百里弦歌文化脉络为载体、以恢复历史文化风貌为基础、以激发街道活力为目标,形成集文创商业、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文化互动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盘活片区业态、加快片区更新。
此次改造中,我市还将对片区背街小巷的路面、市政管网、围墙及两侧街景进行整治提升,并整理可利用零碎用地,打造口袋公园等休憩空间。在重建、修缮过程中,若发现地下文物遗存,我市将保留、恢复历史遗存,并开发形成旧龙溪县遗址展览地,延续漳州历史记忆、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打造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百里弦歌地名由来
明嘉靖十年(1531年),龙溪知县俞琏于县署前左右立二座牌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分别表达了周边的商业繁荣、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县学的礼乐教化。至清初,“一方民社”坊改名“清漳首邑”,“百里弦歌”坊沿用。现在,两座牌坊均已不存,但“百里弦歌”成为当地的地名。
现在的闽南师大校园与一座千年古县署隔着一条街,这条街的名字,就叫“百里弦歌”。那时的百里弦歌,就是龙溪师范大专班的大门。现闽南师大校园门口的“弦歌书店”,校园内的博文楼与达理楼之间的“弦歌广场”,与“百里弦歌”有着不解之缘。
此次百里弦歌更新单元处于古龙溪轴线(芝山-龙溪县县衙-泮池-南山-鸡母石山-七首岩)上。古时龙溪县署大门朝南,正对着并立的县文庙和县学,漳州二中(龙溪县立中学)建在原来的龙溪县学文庙旧址上,校门开在北侧(即百里弦歌),正对着与北边的龙溪县政府大门。
⊙本报记者 蔡柳楠 整理
龙溪知县陈世仪的功德碑
陈世仪,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任海澄知县,后又兼任龙溪知县,任知县时间长达13年,得到官民一致称颂,在龙溪县署大门西侧为陈世仪建生祠,立功德碑,碑文称赞陈公“政简而有体”。陈世仪的功德碑是龙溪县署现存唯一的原始物证,也是龙溪县治权威性坐标。 ⊙本报记者 蔡柳楠 整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