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门户”二连浩特:“万里茶道”枢纽地,中蒙交流“斑斓城”
编者按:中国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经过黑龙江、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度约2.2万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边界情况最复杂的陆地边界线之一。
今年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自今年4月至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三次出访,从东南亚到俄罗斯,再到中亚地区,对双边和地区关系发展进一步作出顶层设计,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向“新”而行,位于边境线上的一座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见证。
潮新闻启动“寻迹中国·线上相拥”大型新闻行动,深入广西崇左、云南瑞丽、新疆霍尔果斯、内蒙古二连浩特、黑龙江黑河和吉林延边等边境城市,挖掘当地的鲜活人物和素材,展现这些城市的时代发展以及对外交流发展的璀璨成果。同时,探寻活跃在各地的浙商,发现“浙”边的精彩故事。
编者按:中国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经过黑龙江、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度约2.2万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边界情况最复杂的陆地边界线之一。
今年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自今年4月至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三次出访,从东南亚到俄罗斯,再到中亚地区,对双边和地区关系发展进一步作出顶层设计,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向“新”而行,位于边境线上的一座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见证。
潮新闻启动“寻迹中国·线上相拥”大型新闻行动,深入广西崇左、云南瑞丽、新疆霍尔果斯、内蒙古二连浩特、黑龙江黑河和吉林延边等边境城市,挖掘当地的鲜活人物和素材,展现这些城市的时代发展以及对外交流发展的璀璨成果。同时,探寻活跃在各地的浙商,发现“浙”边的精彩故事。
“呜——”随着一阵悠长的汽笛声,满载日用百货与汽车配件的7821次中欧班列,穿过雄伟的二连浩特国门,驶向蒙古国腹地。十余分钟后,另一列来自乌兰巴托的682次客运列车,在该国口岸扎门乌德短暂停留后,载着一车商旅客人缓缓驶抵二连浩特。
国门景区内,游客们纷纷举起镜头,捕捉着两国间“双向奔赴”的繁忙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北大门,壮观又充满活力!”来自西安的王先生一家由衷地感叹道。
展开全文
一列中欧班列从二连浩特国门下方驶过。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二连浩特”源自蒙古语,意为“斑斓之城”。自古以来,二连浩特便是“万里茶道”上连接亚欧的重要枢纽。如今,这座曾经的边陲驿站,已跃升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对蒙最大的陆路口岸。国门下方,中蒙铁路日均约50趟列车穿梭不息,如同一条坚实的纽带,连接着北京与乌兰巴托,也见证着中蒙两国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
近日,潮新闻“寻迹中国·线上相拥”大型新闻行动采访组走进“北疆门户”二连浩特,近距离触摸这座口岸城市跳动的经济脉搏,感受中蒙两国在这条边境线上交流互动、紧密相拥的融融情谊。
火车拉来的边贸重镇
穿梭在二连浩特街头,挂着白底黑字蒙古牌照的汽车随处可见。一大早,来自蒙古国边境城市扎门乌德的蒙古人,就开启了“跨国自驾”的一天,购物、娱乐、享受美食……商贸城里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二连浩特温州国际商城外,随处可见的蒙古国汽车。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我店里的蒙古国客人基本就没断过,需求量很大,都是来买电器的。”来自浙江乐清的女商人薛玉梅指着手边一款大容量、高性价比的冰箱说,“这是蒙古朋友最偏爱的款式,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十几台”。
扎根二连浩特30多年,从一场沙尘暴就能掀翻的地摊大棚、简易木板房,到如今新利大厦中的宽阔柜台、高档家电,她和蒙古人打了小半辈子交道,也在一笔笔生意中见证了二连浩特这座城市的经贸发展。
走出电器城,在恐龙大街与诚信路交会处抬头望去,温州国际商城和义乌商贸城这两座标志性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是中蒙贸易活力迸发的核心区域之一。每逢周末,商城便被拎着大包小包的蒙古国客商挤满,批发和购物需求旺盛。
在一家床上用品店内,温州老板娘吴满英正熟练地用蒙古语向顾客介绍:“这个被单的面料很舒服,还有其他很多种花色。”交流间,她还不时用温州方言询问丈夫库存情况。
二连浩特温州国际商城内,温州老板娘吴满英正在整理货品。潮新闻记者 王昊 摄
“大家都叫我琪琪格,这在蒙古语中是‘花儿’的意思。”和蒙古人打交道多了,有的商人也有了自己的蒙古名字。在这位林姓老板的店铺中,摆着五颜六色的特色布匹,纹饰花样都是专门针对蒙古客户喜好设计的。
这是二连浩特商贸往来的缩影。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交通而兴,以二连火车站为中心,延伸发展出大范围建筑群,形成了极具规模的跨境商贸平台。而在当下,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便捷的运输物流加持,给予了二连浩特更多贸易的可能。
各大国际物流园区内,各种日用百货被熟练打包,最快一日就可送达蒙古客人手中;公路口岸,满载货物、等待通关的车辆排起长队;铁路线上,中欧班列在国门下穿梭往来,连接蒙古国、波兰、德国等10多个国家……
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及对蒙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承担着中蒙贸易70%以上日常生活用品和80%蔬菜水果的陆路运输任务,泛口岸经济不断蓬勃发展。
当然,贸易的流动是双向的。在这座边境小城里,当地人可以轻松买到来自蒙古国的风干牛肉、羊绒制品等特色产品。各种蒙古国中小企业的直营产品,都能实现“一站式采购”。
边民互市贸易同样如火如荼。据统计,2025年1-6月,二连浩特互贸区实现交易额8256.69万元。进口商品重量4183.42吨,边民申报15916人次。通过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措施,目前二连浩特注册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企业已有20家,推动“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升级。
二连浩特公路口岸。二连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张名片串起人文纽带
装着奶茶的铜锅咕咕冒着热气,搭配风干牛肉、奶酪、奶皮子等多种配料边煮边吃……早晨七点不到,二连浩特一家名为“汗宫蒙餐”的早茶店里就挤满了顾客,其中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有时常光顾的本地人,还有不少蒙古朋友。
“每天生意都很好,不到六点就要起来忙活备餐,一上午能接待三四百人。”工作人员卢欢欢介绍,店里不少员工能用蒙古语交流,菜品也兼顾两国口味,“蒙古人喜欢锅茶、手把肉、血肠,中国人则偏向炉茶、蒙古包子等。”
吃完早茶,不少游客的目的地,都指向了4公里外矗立在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国门。这里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它扼守于中国版图雄鸡脖颈的弯折处,被称作中国的“北大门”。同时这里也是中国边境线上唯一的“双号双立界碑”,体现了“寸土必争”的决心。站在国门顶层平台朝北远眺,能清晰看到距离中蒙边境线仅4.5公里的蒙古国口岸扎门乌德。
位于二连浩特国境线上的界碑。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这座北疆之门,与茶路驿站、恐龙故里,共同构成了我们二连浩特的三张文化旅游名片。”二连浩特口岸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华介绍道。
作为“茶路驿站”的见证,在我国首家以驿站文化为主题的历史类博物馆——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内,存放着近两百年的茶砖、厚重的驼铃和斑驳的奶茶壶,它们都无声讲述着“万里茶道”上的悠悠往事。
数百年前,循着“万里茶道”,旅蒙商人将茶叶、丝绸、瓷器等运往漠北,再带回兽皮、马鞍与银器。曾经的伊林驿站,就是这条“世纪动脉”上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蒙古国民众选择来到二连浩特旅游、学习、工作和生活,延续着两国友好交往的故事。
此外,二连浩特还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及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享有“恐龙之乡”美誉。2005年发现的世界最大的窃蛋龙类恐龙——二连巨盗龙,改变了国际科学界对于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传统理论。
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二连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已成为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地。二连浩特通过深入挖掘恐龙文化IP,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吸引大量蒙古国游客跨境前来,一探远古生命的神秘踪迹。
坐落在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的彩虹桥,是中蒙友谊沟通桥梁的代表。繁忙的客运旅检大厅内,通关旅客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中蒙两国的交流,从出入境情况就可见一斑。”内蒙古边检总站二连边检站执勤三队副队长斯琴说,许多蒙古国游客都会从这里入境,在二连浩特逗留几天后,再沿着呼和浩特、北京的线路不断往南走,更深入地感受中国。
据二连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截至9月7日,二连浩特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1%。8月单月通关人员达34.8万人次,单日最高验放13928人次,“家庭游”“研学游”与“旅游团”等需求高涨。
“二连浩特作为向北开放的边境门户,是中蒙两国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未来,我们也会不断擦亮这三张文旅名片,同时在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王立华说。
中蒙共绘合作新蓝图
夕阳西下,二连浩特恐龙广场被镀上一层金辉,数以万计的市民与中外游客汇聚于此,为期一个月的“万里茶道”文化旅游节正盛大举行。歌声与舞影交织,台下观众或随乐律动,或拍照留念。这座古茶道驿站,正借助文化盛宴,焕发中蒙人文交流的新活力。
二连浩特城市航拍。二连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驼铃古道到钢铁动脉,二连浩特始终是联通亚欧的“万里茶道”关键节点。如今,一幅更宏大的合作蓝图正在边境铺展——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
驱车从热闹的恐龙广场向西北方向驶去,过了公路口岸,很快就到了中蒙经济合作区9.03平方公里的中方区域。作为国家推动向北开放的重要平台、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这里是我国与毗邻国家共同建立的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那一边,就是未来连接中蒙经济合作区双方区域的主通道。”走进合作区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指着一条宽阔的、向国境线方向延伸的土基介绍道,“按照设计,这条综合主通道将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相关市政设施和监管设施,未来双方的往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真正实现‘两国一区’的物理连通。”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目光越过国境线,蒙古国扎门乌德一侧那片规划为9平方公里的区域清晰可见,两国合作区施工建设的热闹场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遥相呼应。
“中方区域2.2公里地下综合管廊、3.9万平方米仓储厂房和综合查验楼主体也都已竣工,初步具备了封关运行的条件。”中蒙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窦小平介绍道,“今年计划推进的9个政府投资项目,大部分已开工,正全力冲刺全年目标。”
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合作区规划了包含铁路、公路、管道、AGV无人驾驶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专线,以及围绕特定跨境旅游项目设置的旅游专用线。未来,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一马跑两国”的独特魅力,沉浸式感受中蒙两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中蒙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是我们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窦小平强调,“这里将成为国际物流、进出口加工、跨境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为中蒙两国企业和人员密切往来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中蒙经济合作区(综合查验楼)。中蒙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供图
暮色四合,国门下列车的灯光在轨道上被拉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稳步推进,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用一趟趟班列、一次次通关,与辽阔的北方邻邦同频共振,并向着互利共赢的远方,不断延伸。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